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预防和分担年老、失业、疾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安全,而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很多人都不了解,社保网小编从相关网站搜集到了复习资料(节选),并且有答案附上,大家可以参考。
填空复习题
“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和中心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文革”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为(“企业保险”)。
“下岗”这个概念是(9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新名词。自(1995)年起针对国企改革引发的大量职工下岗问题,我国劳动部门就提出实施再就业工程,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仔细分析了影响就业的因素,提出了新的失业理论,他认为失业有三种:(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非自愿失业),而正是(非自愿失业),才是本来意义上的失业。
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
1993年6月1日,我国(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的办法。
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避开使用“失业”这个概念,而沿用(“待业”)。1986年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第一次明确对国营企业职工实行(待业保险制度),它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1999年1月20日颁布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完备的一项失业保险法规。
按造成失业的原因,可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收支平衡)的原则,这种原则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横向平衡);另一种是(纵向平衡)。
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三个阶段。
从(1984)年起,我国开始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范围内进行以(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
从共性上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显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从原则上讲,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统帐结合”的改革,正是借鉴了新加坡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成功经验。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保障分配)。
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
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
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
社会保障分配贯穿于社会保障的全过程,其规划实施的第一步是组织(社会保障收入),其最终举措是组织(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方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三种。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流动性原则)。
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基本形式有(现金补助)、(实物补助)。
社会保障理论由(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三大部分构成。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
社会福利的特征有:保障对象的(全民性)、保障内容的(福利性)、享受保障的(无条件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性)。
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具有(最低保障)性质。
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而言,是(小)险,从其保险的支付期限来看,是(短)险,但从其承担的重大责任来看,则是(重)险。
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更是(社会学)特别是社会保障学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世界的社会福利事业,经历了从(剩余)型到(制度)型再到(发展)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我国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会合)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个人账户”概念,标志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创新。
我国传统工伤保险的主要不足是:一是(覆盖范围窄);二是(保险方式落后);三是(工伤待遇标准偏低);四是(缺乏工伤预防机制)。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50)年代初期。
我国扶贫解困的首要任务是消除(绝对贫困),我国目前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者的(量)和(度)。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建于(1955),而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则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着(救济范围窄)、(救济标准低)、(救济工作随意性大)等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摸索。
我国现行的社会优抚安置保障制度是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我国优抚安置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优抚安置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
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
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制度)为起点的。
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国家)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要由(国家)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
养老保险的四种类型是:(自保公助)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福利国家)型的“全民保险”、(国家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
一般认为,社会保险包括(养老)、(残疾)、(遗属)、(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七大块保险内容。
一般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于德国,以(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为标志。
医疗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中最古老的项目,始建于(德国),后迅速向其他工业化国家推进。
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先把医疗保险制度化的国家是德国,(1883)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
单项选择复习题
(C.德国)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
(C老有所养)是养老保险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
(C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是指( A、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当工资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后,劳动供给反而减少,这是因为(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福利国家的起源地是(D英国)。
个人不用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是( C、工伤保险 )。
基金管理的根本目标是确保基金的(D安全)。
计划体制下,我国企业职工享受(B劳保医疗)制度。
军人保障是一种( C、综合性 )的保障措施。
康复服务、养老服务属于(B、服务保障)层次的社会保障
美国社会保障的模式是( A、社会保险型 )。
企业年金按照缴费和受益的关系不同可分为(C待遇确定制企业年金和缴费确定制企业年金)。
社会保险基金的设立具有明显的( B、强制性)
社会保障法起源于(A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
社会保障法制化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B外在价值)。
社会福利的对象是( C、全体社会成员 )
社会救助的给付标准一般为(A、当时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 )。
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C最低生活)需要。
社会救助是( A、国家或社会的基本职能和义务 )
社区合作医疗保险模式的代表国家有( C、中国 )
生育保险的补助性质属于( A、短期 )
失业保险所承保的风险是( C、非自愿失业风险 )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丧失劳动机会的(B、社会现象 )
实施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A、日本)
我国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总额最多不得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 C、2% )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B、社保体系不合理 )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最终会走(C、部分积累制)的道路。
我国自1952年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实施的医疗社会保险是( B、公费医疗 )我国下列法律中对社会保险有明确规定的是(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下列不需要雇员缴费的社会保险是(D工伤保险)。
下列属于后付制的付费方式的是(A按服务项目付费)。
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以(A、德国 )1889年颁布的《老年、残疾和遗属保险法》为标志的。
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以(B1889年德国的《老年、残疾遗属保险法》)为标志。
小张缴纳保险费6年后失业了,那么按现行制度规定,可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B18个月_)。
新加坡实行的是(C、强制储蓄型 )的社会保障模式。
新加坡养老保险的管理模式属于( B、政府监督下的自治机构管理 )
行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是( D、结构性失业)
以劳动者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是(A社会保险型)模式。
多项选择复习题
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 B、经济保障C、服务保障D、精神保障 )
从目前实施状况来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主要有以下来源( A、各级地方财政按比例负担D、各方出力、财政保底 )。
当前在失业保险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A失业率不断升高,导致失业保险支出越来越大B失业保险入不敷出,支付压力沉重D高水平失业保险助长不良风气,影响经济健康增长)。
工伤保险制度除具有赔偿性特征外,还包括以下特征( A、最具有强制性B、“无过失补偿”原则D、保险费完全由企业(雇主)承担E、待遇从优 )。中国老年人福利的主要内容包括( A、满足精神文化需求B、物质生活福利 C、医疗保健服务D、“五保”制度)
疾病特征有(A严重性B普遍性C复杂性D社会性)。
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点有(A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监督C有利于机构精兵简政,降低管理成本D有利于增强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
坚持福利项目设置的基本原则有(A满足居民福利需求原则,即根据城乡居民的普遍需求来设置福利项目B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即根据现实国力来设置福利项目C遵循社会福利的发展规律,即服务社会化、对象群体化和发展协调化D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原则,即增加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包括(A、国家或政府B、社会保障实施机构C、企业、社会团体D、城乡居民)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有(A社会保险在性质是是权利义务结合型B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后顾之忧C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D保障过程是强制化、规范化)。
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特征,主要表现在(A、制度的开放性B、筹资社会化C、服务社会化)
社会保障法的特征有(A安全性B强制性C普遍性D平等性和鼓励性)。
社会保障法的原则有(A人权保障原则和公平优先原则B权利义务相结合原则D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社会保障管理在运行中须遵循的原则有(A、依法管理原则B、公正与效率原则D、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原则E、属地管理为主 )。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原则有(A依法管理,规范运行B专款专用C收支分离 D预算管理)。
社会保障实践的(B出发点C基本目标)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保障是以( A.政府B.企业C.社会D.个人)为责任主体,面向全体公民,可供分配的公共资源。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有(A完整性C层次性D协调性)。
社会福利不同于社会保障体系中其他内容的主要方面是( A、服务对象最为广泛B、免费、减费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C、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E、保障水平的弹性较大 )。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企业年金的特点有( B、私人产品C、通过资本市场运作 )
社会福利的特征有(A政府的主导性和对象的全性C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A“三无人员”B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公民D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
社会救助的特征有(A最低保障性C权利义务单向性D救助对象全民性)。
失业按程度划分可分为(B完全失业C部分失业)。
失业保险的管理采取政府监督下的工会管理模式的国家有( A、丹麦C、芬兰)
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主要有(A现收现付式B完全积累式D部分积累式)。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A立法滞后B责任模糊C保障体系不完善D新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